发布日期: 2016-10-21 发布人: 王小杰 浏览量: 1887
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双鱼盘 口径21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荷叶形盖罐 高29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官釉长颈瓶 高18.7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龙泉窑、越窑、耀州窑这几类青瓷的共同之处在于,它们的呈色剂都是氧化铁,所以呈现青色,只不过青色各有侧重。早期的越窑青瓷略带一点儿灰,后期如北宋时期的就比较青翠。耀州窑是橄榄绿,颜色凝重。龙泉窑的颜色比较丰富,北宋、南宋之间的颜色完全不一样,有浓重的,也有淡雅的,各有各的审美和优点。 龙泉窑的巅峰从北宋开始 在青瓷中,越窑是大哥,在唐朝就已经非常完备了,从五代到北宋时期烧造得非常精美;其次是耀州窑;相对来说从时间上讲,龙泉窑略微晚一点儿,它的巅峰状态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。在中国青瓷烧造的历史上,每个时段都有极为闪亮的明星登场。 北宋时期,宫廷已经开始烧造官窑了,大名鼎鼎的汝窑也是官窑,称为汝官窑。南宋时期,这些瓷器全部遗留在北方都城。到了南方,有龙泉这样一块宝地,又有工匠,就延续了北宋的陶瓷文化。在这种情况下,南宋宫廷就在南宋的都城,也就是杭州附近开始烧造官窑,因此,官窑对龙泉窑是有过影响的。 上页是一个南宋的穿带瓶,它的圈足上有两个方孔,可以穿入丝质涤带,打一个巧妙的结,会是很有情趣的装饰。宋人将瓷器和丝绸很好的搭配在一起,自然而然,显示他们生活的雅致。南宋的青瓷大都没有纹饰,上面装饰的穿带,却往往被后人忽视了。 这件穿带瓶有龙泉官窑的味道,造型非常简朴,釉色非常漂亮,釉上有冰裂纹,也叫冰片,这是在自然烧造过程中形成的。它的造型有很多微妙的地方,口部向上突出,略有翻唇,如同画唇彩时勾勒的唇线,细节十分精美,需要细细体会。 南宋人的优雅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工匠通过对艺术的摸索和感受,仅用颜色就可以传达美感。 这是南宋着名的梅子青,大约在八九百年前,中国工匠通过自己的努力,通过对艺术的摸索和感受,烧造出如此漂亮的瓷器,它仅用颜色就可以传达美感。 这种瓷器的造型叫渣斗,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,用来盛装鱼刺、骨头等渣滓的。当时人能将这样一件小物件都做得如此有情趣,可见南宋人生活的优雅。现代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,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逐渐变得优雅起来。优雅并不是一场表演,而是体现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。 1 北宋龙泉窑和南宋龙泉窑,哪个质量更好? 马未都评:龙泉青瓷大约始自宋代,经由元代延续到明代,清代基本就消亡了。龙泉窑烧造的巅峰时期是在宋代。北宋的耀州瓷、定窑、越窑都优于南宋,但龙泉窑是个特例,南宋时期烧造的都比北宋好很多,古代的政治中心一定也是经济中心,一般都是从政治中心辐射开来,这与现代不同。金人南侵以后,迫使宋室南迁,偏安杭州。龙泉窑在南宋时期异军突起,迅速达到了质量高峰。 龙泉窑的优点体现为釉色、造型和取土。青瓷以釉色作为最主要的表现手段,南宋时期在颜色上大下功夫,追求最美的颜色,所以有了粉青、梅子青等各种青色,色阶之间的差距非常微妙。 宋代整个一朝的贸易都做得很好,国内贸易非常兴盛,海外贸易也很发达。当时运往海外的主要是两个窑口的瓷器,一个是景德镇的湖田窑,另一个就是龙泉窑。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下诏:“市舶之利,颇助国用,宜徇旧法,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。”“市”是指交易、贸易,“舶”是舶船,就是宋代的远洋贸易。“颇助国用”的意思是说这种贸易是对国家有好处的。所以在南宋时期,国家更加重视用贸易来滋养弱小的朝廷。 2 龙泉窑址有什么特点? 马未都评:龙泉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市,离福建省最近,因为当时与国外贸易比较多,进行出口一般从福建运输,海运条件很便利。 龙泉处于山区,本土交通并不发达。南宋的龙泉窑比北宋的好。光从颜色上看,南宋就高于北宋。颜色是由烧制温度决定的,工匠们在烧造的过程中,逐渐掌握了控制颜色的技巧。 窑内温度在1180—1230摄氏度时,呈现的釉色一般都是粉青。把温度再往上提升20摄氏度,呈现的就是梅子青,颜色稍重一点儿。梅子青的玻化程度很厉害,“玻化”就是玻璃化的程度,瓷器折射率很好,颜色非常漂亮。 3 元代龙泉外销瓷的总体特征是什么? 马未都评:龙泉青瓷在宋代处于巅峰状态,在元明之际依然尤其光辉。龙泉窑的商品在演变过程中,受到很多社会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。 元代龙泉外销瓷的总体特征是器形很大。蒙古族作为纯游牧民族,为中原民族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。宋代人吃饭遵循分餐制,蒙古族是共餐制,因此器皿就要求大。 蒙古人的共餐制对中原人的起居生活饮食习惯产生了影响,让人们意识到还可以共餐。但因为影响有限,因此在明朝的时候,大部分中国人依然实行分餐制。后来满族进入中原的时候,又带来了他们的共餐制,导致中国人第二次开始接受共餐制。因此,元代对瓷器特点的要求,实际上是文化的需求。 青瓷到了明清时期就慢慢走向了沉寂,这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的。首先是地理因素,龙泉地区位于山区,交通直至今天都不够发达,在后来经济发达时期,逐渐被明清时期的其他窑厂(比如景德镇窑厂)替代。景德镇沿着长江,水运便利。因此,处于山区的龙泉窑在明代中叶以后,就开始急剧衰退,到了清代几乎消亡。 此外,龙泉窑的衰落也与政策有关。明初洪武年间开始设置官窑,洪武二十六年,《大明会典》中规定“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,须要定夺制样”,也就是说:凡是给宫廷烧造瓷器,一定要有样例,而这个样例是由宫廷定的,如果数量很多,需要计算成本,窑工就要直接到皇城来,当时是指南京。“置窑兴工”,是指在南京附近找个地方烧制瓷器。而如果数量太多,在南京无法完成,就要“行移处等府烧造”,把烧窑处移到饶州府,也就是景德镇去烧造。 明代瓷器是在景德镇和龙泉窑同时烧造的,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官窑来验证。 右上图是故宫博物馆藏的明初龙泉窑的玉壶春瓶,它的纹饰中间有一朵缠枝莲。而右下图是景德镇烧造的,纹饰一模一样,造型也基本上相同。 这就是当时宫廷给的样例,一份给了龙泉,一份给了景德镇。龙泉青瓷是用刀把纹饰刻出来,而景德镇是画出来的。到了明清两代,宫廷对瓷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。 龙泉窑的品种太单一,只有青瓷,而且多是素器或带有刻工的。景德镇除了釉里红,还有青花、五彩,后来发明了斗彩、粉彩等,颜色、釉色多样,品种齐全,能量很大。 在这种情况下,处州(也就是龙泉)逐渐停烧了,此后又赶上明朝中叶的黑暗期,即正统、景泰、天顺这30年,处州就完全停工了,制瓷业务全都转向景德镇,这也是竞争之下的结果。 |
|
|
|
|
|
|
|
|
版权所有: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